接近开关KD-BL150LS/DC24V常开响应快!
接近开关是种开关型传感器(即无无触点开关),它既有行程开关、微动开关的特性,同时具有传感性能,且动作可靠,性能稳定,频率响应快,应用寿命长,抗干扰能力强等、并具有防水、防震、耐腐蚀等特点。
接近开关的分类
电感式:仅能检测金属物体,特别对铁金属可以更好的检出,但选择非金属时,其检测距离会大大的缩短。
性能稳定是做常用的检测方法。
电容式:能检测金属、非金属、玻璃、液体等,其检测距离和检测物体的电导常数、水分含量、物体体积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使用时需将金属物体接地,否则开关会产生误作用。
尾部附有灵敏调整期,可有效调整距离。
霍尔式:利用霍尔效应来检测磁性物体的有无、检测物体一般是磁铁。
稳定性高,检测距离较长;
检测距离跟磁体的磁感应强度有关,一般选用钕硼体磁铁。
接近开关工作原理
接近开关分电感式,电容式,霍尔式。
电感式接近开关属于一种有开关量输出的位置传感器,它由LC高频震荡器和放大处理电路组成,利用金属物体在接近开关这个能产生电磁场的震荡感应头时,是物体内部产生涡流。这个涡流反作用于接近开关,是接近开关震荡能力衰减,内部电路的产数发生变化,由此识别出有无金属物体接近,进而控制开关的通或断。这种接近开关所能检测的物体必须是金属物体。
电容式接近开关亦属于一种具有开关量输出的位置传感器,它的测量头通常是构成电容的一个极板,而另一个极板是物体的本身,当物体移向接近开关时,物体和接近开关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,使得和测量头相连的电路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,由此便可控制开关的接通和关断。这种接近开关的检测物体并不限于金属导体,也可以是绝缘的液体或粉状物体,在检测较低介电常数ε的物体时,可以顺时针调节多圈电位器(位于开关后部)来增加感应灵敏度,一般调节电位器使电容式的接近开关在0.7-0.8Sn位置动作。
注意事项:
常开型(NO)和常闭型(NC)的区别:
一,常开(NO)是平常状态下信号输出线为断开状态,无信号输出,当感应到物体时才闭合,输出信号。
二,常闭(NC)是平常状态下信号输出线为闭合状态,持续信号输出,当感应到物体时才断开,关闭信号。
上面两种根据客户本身实际需要选用。
接近开关外围一般有金属螺纹,埋入式的指感应头全包在金属螺纹里;非埋入式是指感应头会露出金属螺纹。主要是为了满足安装的要求。如果被检测物体紧贴表面,即可以采用埋入式;如果别检测物体悬空,可采用非埋入式。
三根线的接线接法:
粽色的是接电源的正极,蓝色的是接电源的负极,黑色的是接负载(信号输出)。具体请看宝贝上的接线图。
二根线的接线方法(DC或AC):
棕色线连接负载的负极,负载的正极线再连接电源的正极,蓝色的直接连接电源的负极。
具体接线方法请参照开关标牌上的接线图来接线,切勿错接反接!
直流三线接近开关的三根线分别是:棕色线---电源正极蓝色线---电源负极黑色线---输出信号
交流二线型开关:将负载和接近开关串联后接在交流电源端。
接近开关KD-BL150LS/DC24V常开相关型号:
HG-LJA24-8N1、HG-LJA24-8N2
HG-LJA24-8N4、HG-LJA24-8P1
HG-LJA24-8P2、HG-LJA24-8P4
HG-LJA24-8D1、HG-LJA24-8D2
HG-LJA24-8A1、HG-LJA24-8A1
接近开关接线图
1)接近开关有两线制和三线制之区别,三线制接近开关又分为NPN型和PNP型,它们的接线是不同的。
2)两线制接近开关的接线比较简单,接近开关与负载串联后接到电源即可。
3)三线制接近开关的接线:红(棕)线接电源正端;蓝线接电源0V端;黄(黑)线为信号,应接负载。负载的另一端是这样接的:对于NPN型接近开关,应接到电源正端;对于PNP型接近开关,则应接到电源0V端。
4)接近开关的负载可以是信号灯、继电器线圈或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数字量输入模块。
5)需要特别注意接到PLC数字输入模块的三线制接近开关的型式选择。PLC数字量输入模块一般可分为两类:一类的公共输入端为电源0V,电流从输入模块流出(日本模式),此时,一定要选用NPN型接近开关;另一类的公共输入端为电源正端,电流流入输入模块,即阱式输入(欧洲模式),此时,一定要选用PNP型接近开关。
6)两线制接近开关受工作条件的限制,导通时开关本身产生一定压降,截止时又有一定的剩余电流流过,选用时应予考虑。三线制接近开关虽多了一根线,但不受剩余电流之类不利因素的困扰,工作更为可靠。
7)有的将接近开关的“常开”和“常闭”信号同时引出,或增加其它功能,此种情况,请按产品说明书具体接线。
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米,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+40℃,不低于-5℃,24小时内的小时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+35℃。
安装地点空气清洁,大气相对湿度在周围高温度为40℃时不超过50%,湿月的平均温度为25℃时平均相对湿度为90%,并考虑到由于温度变化发生在产品表面上的凝露。